4月18日周五,有5部新片上映,截至发稿,几部电影交上了首日票房成绩单,无一幸免、全部扑街。
上映半个月的《向阳·花》和已经上映超过两个·两个半月的《哪吒2》依旧占据高排片和高票房占比,票房前五的都是上映超过半个月的电影,新片完全没有出头的机会。
其中手冢治虫参与编剧的《火之鸟 伊甸之花》首日排片占比3.6%,票房还不到30万。改编自同名小说的《黎明的一切》排片只有1.0%,票房刚好50万,华纳兄弟出品的《乐一通大电影:地球爆炸之日》1.6%的排片只拿到15.2万的票房,肯定是一日游了。而国产电影《我料青山应如是》更可怜,排片占比低于0.1%,上映首日售票还没到20张,票房800块。
毫无竞争力的电影,本身也不靠票房回本,所以没什么好可惜的。
接下来重点说的是《孤独的美食家 剧场版》(以下简称《孤独的美食家》),个人看法,这是比《哪吒2》更好看、更会讲故事、让我更舒服且久久回味的电影,尽管同名剧已经出了很多季,在国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知度,但并没有被市场认可和接受,上映首日排片占比仅7.2%,票房100多万,票房占比只有4.4%,这样的数据表现,会导致电影之后的排片继续走低,最终票房过500万都难。可以说《孤独的美食家》不但没能赢得市场,也没能赢得观众,唯一赢的只有口碑。
这部剧场版豆瓣评分高达8.1,作为一部日本美食电影,在中国的电影网站拿到这个分数非常不容易,热评中有高赞好评写的是“十年孤独美食家集大成之作!也是属于孤独的美食家松重丰本人的电影!从法国开始的奇缘,在长崎五岛寻味,流落韩国找到决定性的一道食材,回到日本之后,全部要素汇聚在日本拉面最重视的一碗高汤里。最后又戏中戏拍了个《孤高的美食家 善福寺六郎》(喂)。包容每一个地方的食物,享受人生的每一餐。吃前说我开动了,吃完后说多谢款待。这也许就是我永远看不腻孤独的美食家的原因。最后丰叔又回到了第一季第一集,门前仲町的庄助烧鸟店,真是完美的美食之旅。”
很显然,这位观众本身就是剧版粉丝,对电视剧相当熟悉,所以看电影非常有感触。即便没看过剧版,只是通过这部电影次啊了解五郎,也不会否认这是“完美的美食之旅。”
从各个维度来看,《孤独的美食家》都足以成为我个人榜单上开年以来的最佳作品。
剧情上,你很难想象一部主打美食的电影,会把故事讲的这么起伏跌宕、出人意表。电影主角五郎,接受了一项没能拒绝掉的“任务”,帮老人找他小时候喝过的一道汤。为此他从巴黎去到长崎偏远的小岛,又在海上历险之后“偷渡”到了韩国,最后回到自己的故乡,终于凑齐了食材、做成了美味的汤羹,而之后还是有让人想不到的反转。
喜剧元素上也非常成功,从开场飞机餐的一次次错过,到结尾彩蛋和观众互动,《孤独的美食家》有频密且高级的笑点,会心一笑、哑然失笑、开怀大笑,笑点和笑的程度各不相同,甚至每次五郎肚子饿了不同景别的特写都是画面催生的笑点,成为这个系列作品的特色之一。
更重要的是作品内核。
《孤独的美食家》从第一帧到最后的彩蛋都非常好看,为一道汤开启冒险之旅,美食家误入女儿国,颇有日本版桃花源记的意思,很多幽默的桥段真的比星爷的无厘头还好笑,这一次头五郎不再孤独,切换了第三者被他馋到流口水的视角。
电影的魅力不在美食本身,和中华美食相比,日餐韩餐法餐演员再卖力,都很难挑起中国观众的味蕾。电影成功跳出美食裹腹、满足口舌欲的俗套(而这恰恰是那个拍了很多季美食节目陷入的瓶颈),电影里的美食是冒险、是态度、是生活方式,美食本身有了生命力,在人与人之间流转,完成了罕见的情感接力,最后甚至和生活、生命的意义联系到了一起。所以这是我2025年看的最满足的电影。
这样一部佳作,只有这么点观众实在不应该,我愿意为其摇旗呐喊,安利给更多影迷,不为让片方能赚到票房,只为让更多人能看到好电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