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8日,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。看了下开幕式的流程、红毯、亮相剧组,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想吐槽。
毫无亮点的红毯,说好听的是致敬,说难听的是模仿。
红毯环节是各种盛大活动的前戏,只不过别家是靠咖位和人数吸引观众,北影节要保持逼格和搞点创新。
走红毯的明星和相应造型尽量往电影上靠,结果束手束脚的明星们hold不住造型,导致整个红毯在凄风冷雨中显得清冷、怪异和无趣,看不到新东西、没有原创性,而且所有的致敬都没有惊喜可言,他们只是在模仿,或者说是在东施效颦。
阿娇和汪东城套上了《罗马假日》的造型,谁给他们的勇气呢?有表子没有里子,没有任何神韵可言。知道的是北影节红毯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漫展。
那个叫庆怜的是何方神圣?我好像没看过他演过什么电影,这是走错片场了吧?他真的应该去漫展。佐罗的造型实在是驾驭不了啊,上台舞剑的样子像是唱京戏,估计下面的记者也要碎碎念“这是哪个资本家的丑儿子,快下去吧。”
一窝蜂的cosplay上瘾了,谁给张雨绮的勇气,模仿当年《花样年华》张曼玉的造型?自己几斤几两心里没点X数吗?
骚瑞,我承认,膀大腰圆的张雨绮确实比张曼玉有斤两,但是我只看到了老和丑,随时担心妆会花,哪有一丁点当年张曼玉的神韵?想问张雨绮,你打扮好之后有没有自己照照镜子?
还有张艺凡,也来舞剑了,致敬《卧虎藏龙》,剑舞的不怎么样,不过确实勾起回忆,那个年代的华语电影真好啊!
那个年代有多好,当下就有多差。搂了一眼走红毯的剧组,找不出几个好看的电影,类型严重重复,有的不用看就确定会烂。
易小星带着常远、邓家佳和王耀庆来了,他们的《人生开门红》五一上映。王耀庆还好,常远已经连着演多少部烂片了?《人生开门红》很早就上了影院贴片广告,要不是知道这是个电影,还真以为是粗制滥造的映前广告,笑点都极其尴尬。
另一款长预告里,王迅说“最讨厌乌七八糟、哗众取宠的”是电影在自嘲吧!所有人的表演都极尽浮夸、哗众取宠,坐等这部片口碑扑街。
《好工作!》这个片有点看不懂,董润年和应萝佳也来走红毯,让人觉得这是《年会不能停!》的续作,但豆瓣显示这部电影又名“一点就到家2:好工作”如果不考虑“出身”,这几乎是整个电影节亮相的电影里,唯一值得期待的一部了。
一眼烂的还有《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》,有一种当年何炅《栀子花开》既视感,这种能把一首歌当成IP拍出来的国产电影都好不了,这句话立此为据。
还有一些先不说电影好坏,单是选题就让人审美疲劳的电影。可能是看到聚焦绝症、拍残障人士成了票房的灵丹妙药,同时又容易收获好口碑,各大片商都开始将目标对准这一领域。《我们一起摇太阳》、易烊千玺的《小小的我》成功了,《第二十条》里赵丽颖的聋哑人角色给了行业启发,于是正在上映的《向阳·花》和《不说话的爱》都有聋哑人角色。走上北影节红毯的《独一无二》也是对准无声家庭,五一档上映,《震耳欲聋》也是聚焦听障的电影,兰西雅继《向阳·花》里再次出演相同角色。
此外,《大风杀》《猎金游戏》《抓特务》等影片,都让人提不起兴趣,至于管虎那部《东极岛》,看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之后,真的能在这部戏说商业片里入戏吗?而且,红毯折射出北影节过于侧重电影宣传的味道,本质上走红毯的剧组和电影节各取所需,当然,电影节给电影提供宣传的机会和平台没错,但未免太单一了。除了有待映作品主创之外,影迷们关注的电影人如贾玲、吴京、郭帆,以及张艺谋、陈凯歌等第五代领军导演都没有参与进来,令人觉得遗憾。
而且这样重要的电影活动,大的电影公司老板应该出席,国字头的中影董事长傅若清总应该来吧!但他们的身影都没见到,摆明了没项目、没宣传需求,就不陪你玩了。
最后还是想吐槽一下一届又一届千篇一律的“走流程”,有弊端也从来不想着去提升和改进。
比如每年的开幕式都设在怀柔的雁栖湖,距离市区很远、交通极其不便,劳民又伤财,所以有了我也不知道来干啥的李梦敷面膜狂奔的画面,这么远,赶场不跑一跑也不行啊!
还有对影迷极其不友好的排片和影院选择,不少重量级的稀缺好片,排在电影博物馆,这个地方不但附近没有地铁,公交坐很多站下车都还要走一段,对于每年影院间疲于奔命赶场的影迷来说几乎就是噩梦。电影节不应该是形象工程,不是做给领导看的、不是为明星服务的,而应该是为影迷服务,打造成观众和电影亲近、和电影人交流的窗口,北京的影院这么多,为什么就不能都选在地铁附近交通便利的影院呢?还是说场地选择优先考虑关系和背景,比如承办单位有怀柔政府?